近日,舒桥乡交洋村徐某与朱某纠葛多年的系列纠纷,章村法庭通过三次巡回审理、积极借助群众之力,终于彻底化解。双方达成了完全和解协议。 提起朱某,在当地小有名气。徐某家庭经济状况一直不佳,因要供养两个孩子读书,曾经多次向同村村民借贷。2006年以来,徐某先后向朱某借款累计人民币2000元,因家庭困难,一直拖欠未还。朱某系年近八旬老人,因担心徐某赖账,一时冲动于2009年初纠集了多位亲友埋伏在舒桥乡村公路上,擅自扣留了徐某用于生计的三轮摩托车。期间,发生殴斗。事后,经舒桥乡党委政府、腊口派出所、交洋村两委多次协调无果;朱某以徐某欠账不还为由将三轮摩托车转移异地,徐某以经济困难拖欠借款。几年来,双方新仇旧怨不断,时有龃龉。2013年10月,徐某一纸诉状至法庭,要求朱某返还摩托车并赔偿损失10000元。同一时间,朱某亦要求徐某偿还借款及利息。本案主要难点在于双方矛盾积累多年,平常说辞难以轻易打动;案情虽然简单,但涉及八旬老人,法律适用与一般民间伦理存在明显冲突,如朱某妻子就一直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法合理――欠债就得还钱,不还就用车抵扣。 为平息矛盾、化解纠纷,自收到材料后,法庭不机械办案,及时向分管院领导汇报案件、制定合理方案,确定本案适用诉前纠纷解决机制后,多次到交洋村调查案情,听取村干部、村民意见;三次巡回,分别到当事双方家中审理;持续通过乡、村干部及双方亲属做协调工作;主动联系舒桥乡党委政府,汇报案情,协调工作。法庭不厌其烦地对当事人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,徐某也因此主动放弃了多项诉请;法庭的耐心更获得了朱某周边邻居的认可,邻居们积极参与、配合法庭做朱某妻子的工作。 多年纠纷一朝化解,朱某邻居的配合功不可没,本案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:群众工作群众做,越是多年的纠纷,越要善于借助群众之力。用脚步丈量案情,以真诚换真心,才能获得群众支持! (章村法庭 林陈琪) |